新聞資訊
news于烏茲別克斯坦遼闊的山脊之上,伴隨著項目開工的轟鳴聲響,這座由中國政府援建的風電站正式進入建設期。這不僅是中烏友誼與綠色合作的象征,更是一批中國青年建設者在“一帶一路”實踐中淬煉成長的生動舞臺。中國能建新疆院國際工程公司的青年工程師鹿勝男,便是其中一位從圖紙世界走向國際項目管理、執行的突出代表。
從“幕后”到“臺前”:方寸圖紙到無垠疆場的跨越
兩年前,鹿勝男的生活還圍繞著新疆電力設計院的繪圖板。精密嚴謹的圖紙是她最熟悉的伙伴。彼時,她未曾想過,自己會以“政府援烏茲別克斯坦風電站項目對外協調員”的身份,站在異國他鄉的施工現場,成為保障這項重大國際工程順暢運轉的關鍵“潤滑劑”與“連接器”。
作為項目管理單位的協調員,她的核心職責是搭建溝通橋梁,對接中國援建機構、烏茲別克斯坦受援方和項目總承包方。這看似“牽線搭橋”的工作,背后卻潛藏著巨大的復雜性:語言隔閡、文化差異、工作習慣迥異、利益訴求點不同……從設計院的“幕后”技術崗,驟然站到國際工程的“臺前”協調一線,巨大的角色轉換曾讓這位年輕的工程師倍感壓力。“項目開工的轟鳴聲,宣告著清潔能源在此扎根,也宣告著我個人職業生涯的全新挑戰開始了。”鹿勝男回憶道。
差異為刃:在碰撞與磨合中磨礪協調之鋒
項目啟動之初,“水土不服”是常態,主持三方協調會議,對鹿勝男而言就是一場場神經高度緊繃的考驗。專業術語的精準翻譯、各方表述背后潛藏的真實意圖,都需要她瞬間捕捉并準確傳達。更大的挑戰,則源于工作節奏與理念的激烈碰撞。
“烏方伙伴在某些環節有其特有的從容節奏,而我們的總承包方則對工程進度有著近乎嚴苛的執著追求,”鹿勝男描述道,“這常如兩股逆向的風,而我需要立在風口中央,努力平衡風向,找到那個讓項目前行的合力點。”一次關于關鍵設備清關流程的討論,將這種碰撞推向了頂點:烏方堅持必須一絲不茍地按照本國法規程序執行,而總包方則迫切希望能共同探索一種更符合緊張工期要求的靈活方案。會議一度陷入僵局,空氣仿佛凝固。
“那一刻,我深刻體會到,協調絕非簡單的傳聲筒角色,”鹿勝男感慨,“它是一門需要深度理解、設身處地共情,并最終依靠創造性思維來解決問題的藝術。”曾經圖紙工程師追求絕對精確的思維模式,在現實的復雜人際與國際協作面前,被擊碎并開始重塑。
破繭成蝶:從被動應對到主動創造的價值躍升
壓力,成為了鹿勝男加速成長的催化劑。她意識到,必須從“被動溝通”轉向“主動協調”,掌握工作的主動權。
她利用一切碎片時間,如饑似渴地鉆研烏茲別克斯坦相關的政策法規、營商環境和風俗禮儀,甚至主動學習簡單的烏茲別克語日常問候,只為在交流時能多一分親切,拉近與烏方伙伴的心理距離。項目實施協議的厚厚合同文本被她逐條啃讀、反復琢磨,力求在溝通現場能迅速理解并切入各方的核心關切點和技術難點。
在實踐中,她摸索總結出一套行之有效的“會前預溝通”策略。在重要的三方會議召開前,她會分別與烏方代表、總包方核心負責人進行小范圍、更輕松的先行溝通。這并非正式談判,而是為了提前梳理可能的分歧點,探尋潛在的共識基礎,為正式會議高效、有成果地推進鋪平道路。
更重要的是,她逐漸領悟了原則性與靈活性辯證統一的協調智慧。她學會了在嚴格遵守項目框架協議和國家援外政策的前提下,靈活變通,創造性地尋找那個雙方都能接受的“第三條路”。
面對那次棘手的清關僵局,正是這種思維的轉變帶來了轉機。鹿勝男沒有在非此即彼的爭論中糾纏,而是深入研究烏方法規細節后,提出一個建設性方案:在絕對遵守烏方所有法規要求的基礎上,協調雙方共同提前準備一份更詳盡、更符合烏方審查習慣的文件清單,并同步建立一個涵蓋中烏雙方關鍵人員的快速響應溝通機制,確保任何疑問都能第一時間得到解答和補充。這個既堅守原則又富有彈性的方案,最終贏得了雙方的認可,成功化解了僵局。
“從最初坐在會議桌前緊張得手心冒汗,到如今能夠沉穩地引導討論方向、敏銳捕捉各方訴求、有效化解分歧;從對國際工程協調的懵懂無知,到逐漸掌握跨文化溝通的精妙技巧、深刻理解不同文化背景和立場下的訴求邏輯;從單純地執行上級指令,到能夠提前預判潛在風險、主動提出建設性解決方案……”鹿勝男清晰地感受著自己兩年來的蛻變軌跡,“這個過程,如同項目風機一樣,在風雨中不斷調試、校準,最終實現穩定高效的運轉。”
風起青萍:絲路上書寫新時代的青春答卷
如今,中國政府援烏風電項目正穩步推進,不久后一座座風機將在廣袤的中亞原野上拔地而起,成為連接中烏兩國人民友誼的實體紐帶。這座風電場,不僅是清潔能源的輸送者,更是如鹿勝男這樣一批新時代中國央企青年在國際化大潮中砥礪成長、擔當作為的生動見證。“作為央企青年,能親身參與國家‘一帶一路’的宏偉實踐,在遠離故土的異國他鄉,為點亮萬家燈火、推動綠色發展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這份沉甸甸的責任與無上的榮光,讓我深感自豪。”鹿勝男的話語樸素卻充滿力量。
風起于青萍之末,終成托舉巨型葉片的磅礴偉力。從方寸圖紙間的精妙計算,到溝通協調無垠疆場的縱橫捭闔,鹿勝男和無數像她一樣的中國青年建設者,正以扎實的專業功底、開放包容的胸懷、勇于創新的智慧和辛勤付出的汗水,在古老的絲綢之路上播撒著清潔能源的種子。他們不僅是在建設一個個具體的工程項目,更是在用行動傳遞著共建“一帶一路”、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堅定信念與美好愿景。
這,何嘗不是一幅在新時代絲綢之路上徐徐展開的、更為遼闊壯美的“設計圖”?它由無數青年奮斗者的足跡共同繪就,充滿生機,指向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