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資訊
news2025年5月31日6時29分,由中國能建陜西院設計的云南首座全構網型儲能電站——永德共享儲能項目正式并網投運,標志著陜西院在新型儲能技術應用與復雜地質環境工程攻堅領域取得了重大突破。該項目不僅為云南電網注入了強大的靈活調節能力,更以其在極端地質條件與極限工期壓力下的卓越設計實踐,樹立了山地復雜地形儲能電站建設的新標桿。
這座閃耀于滇西南的能源新燈塔,其核心驅動力正是項目采用的全構網型儲能技術。區別于傳統“跟網型”儲能,構網型儲能的革命性在于其儲能變流器能像“虛擬同步發電機”一樣,主動建立并穩定電網的電壓和頻率,提供強大的主動支撐能力。其核心優勢在于:具備獨立組網與黑啟動能力,可在電網故障甚至全黑時快速重構局部電網恢復供電,極大提升系統韌性;提供強電壓/頻率支撐,主動注入慣量和短路容量,有效抑制新能源波動引發的電網波動,特別適用于云南這類高比例新能源接入的弱電網區域,顯著增強穩定性;同時能提供快速、精準的有功/無功功率調節,滿足調峰、調頻、電壓控制等多重需求,是支撐新能源安全可靠接入和大規模消納的關鍵靈活資源。永德項目的成功投運,正是構網型儲能在復雜山地電網中卓越性能與核心價值的生動驗證。
復雜地質下的智慧攻堅:化“爛泥頑石”為穩固根基
項目選址于云南省臨滄市永德縣永康鎮,總占地面積38.4畝。這片看似平常的土地下,卻隱藏著令工程師棘手的“雙重性格”——場地內遍布的池塘雖接近已干涸,但遺留的淤泥質粉質黏土含水量極高,孔隙比大,強度極低,觸變性強,堪稱“扶不上墻的爛泥”;而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場地內多處裸露堅硬的基巖,一塊體積近100立方米的巨型孤石更是赫然矗立。軟弱的淤泥土與堅硬的巖石共生,場地內相對高差達16.0~20.8米,地形起伏大,坡度陡峭(西南部約25~30°,其余15~20°)。將這片工程性質極差、高低不平的場地改造為安全可靠的電站平臺,是設計團隊面臨的首個嚴峻挑戰。
面對高含水量、易產生負摩阻力的淤泥土,設計項目組首選技術成熟的水泥攪拌樁進行地基加固。該方案理論上能有效改善土體結構,提高承載力和穩定性。
然而,現場試打樁遭遇重大挫折——鉆頭在回填區域根本無法深入。駐場土建設計代表火速勘查,發現癥結在于施工方為平整低洼池塘區域進行的回填土中,意外混入了大量石塊。水泥攪拌樁工藝對土體中的石塊束手無策,只能提出先清填土,再打樁的方式,這無疑對后續工期進行了壓縮。時間緊迫,設計團隊當機立斷,啟動備選方案——換填法。面對最深達8米的軟弱土層,此法有著大工程量與高造價的特點,但也為后續工作留出了更多時間。
設計團隊經嚴謹評估,大膽采用爆破結合機械開挖的創新工藝。“小炮”轟鳴,塵煙翻滾,頑固的軟土和阻礙施工的石塊被快速破碎清除,隨后回填毛石混凝土,分層振搗。這一雷霆手段極大節省了寶貴時間,將看似不可能完成的地基處理任務變為可能,為后續建設搶得了先機。
與時間賽跑的設計變革:極限壓力下的協同創新
從設計啟動到并網投運,項目周期被壓縮至驚人的兩個多月。這對設計團隊的響應速度、專業深度和跨領域協作能力提出了前所未有的要求。項目組采用“內外雙驅”協調機制。對內:成立設計項目部,設立設計總負責人,強力統籌電氣、土建、結構、總圖、儲能等多專業高效協同,打破部門壁壘,實現信息無縫流轉與決策高速直達。對外:派遣各專業資深設計工代長駐現場,深度參與項目每日及每周例會,實時掌握施工動態,第一時間將現場問題反饋至后方設計團隊,并迅速調整、優化圖紙,確保設計意圖精準落地,為施工掃清障礙。
作為項目核心的60套儲能電池艙,其基礎施工原計劃采用框架剪力墻結構。然而,緊張的工期已不允許這種相對耗時的傳統工法。設計團隊臨危受命,連夜組織骨干力量進行攻關。基于豐富的工程經驗與快速精確的受力分析計算,團隊設計了一種更高效、更可靠的基礎替代方案。后方設計中心燈火通明,前方駐場代表密切配合,在最短時間內將全新、可行的施工圖紙送達現場,為電池艙的順利安裝贏得了至關重要的窗口期。
雨季中的技術護航:泥濘戰場上的堅守
云南的雨季在五月初便不期而至,連綿的陰雨和泥濘的場地給已進入電氣安裝與調試關鍵期的項目帶來了額外挑戰。幸而前期在地基處理和土建施工階段,項目組通過優化設計和施工組織已全力搶出進度,主體土建工程在雨季大范圍侵襲前基本完成,為后續工作提供了關鍵的作業面。
面對惡劣天氣,陜西院駐場電氣設計代表們展現出高度的責任感與專業精神。他們每日冒雨穿梭于泥濘的施工現場,褲腳沾滿泥漿亦渾然不顧,全身心投入設備安裝指導、接線核查和調試保障工作中。他們確保每一個電氣接口的準確無誤,及時解決現場出現的任何技術偏差,并根據實際條件靈活調整局部方案,為設備的精準就位和系統聯調提供了堅實的技術支撐。夜色深沉時,項目會議室內依然常見他們與施工方熱烈討論的身影,點點星光見證著工程人的執著與擔當。
星光不負趕路人:智慧工程點亮彩云之南
永德共享儲能項目的成功并網投運,是陜西院設計團隊以精湛技術、頑強作風和創新精神書寫的勝利篇章。面對“爛泥塘”與“石頭陣”共生的復雜地質、深度回填的意外陷阱、極限壓縮的工期壓力以及提前來襲的雨季干擾,設計團隊憑借深厚的技術積累、高效的協同機制和快速的反應能力,創造性地運用爆破換填、基礎方案革新等關鍵技術,逐一破解難題。
該項目不僅是陜西院在云南新型儲能市場的開山之作,其在高難度地質條件下高效建設大型儲能電站的成功經驗,更為行業提供了極具價值的范本。它深刻詮釋了現代工程設計的核心價值——以智慧為矛,化挑戰為機遇;以責任為盾,在風雨中守護光明。這座屹立于永德山間的儲能電站,不僅將有效提升當地電網的調節能力與新能源消納水平,其建設歷程本身閃耀的工程智慧與拼搏精神,已成為推動能源綠色轉型征途上的一座閃亮燈塔。